【前言】《荷塘月色》教案共含5篇,由的会员投稿推荐,小编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荷塘月色》教案给你一篇《荷塘月色》教案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一、关于《荷塘月色》的感悟:
在教学以前,我自己重新精读过这篇课文。我不认为传统的教材分析可取。我完全抛弃他人已有的分析,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头脑去钻研,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结果我有了很多独特的想法。比如我发现朱自清带上门出去前他其实是很想同人交谈,如果有一位知己可以与他共享这份苦闷,我想他就不会如此不平静如此寂寞了。他的妻子,迷迷糊糊哄着孩子睡觉,他必须寻找一个倾诉的对象。这时候就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
我认为这篇文章一直是作者与荷塘――他心目中艺术的美,或者说简直就是他追求的“艺术的女人”对话。他本来一直处在一种落寞的心境中,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找不到心灵相通的人。他在煤屑路上走,他体验着一个人的自由,他说他喜欢这样,但这看来又似乎是他的自嘲,他还是不甘心寂寞,他还是在寻找对话的客体。于是他开始了“受用”荷塘月色,其实不是“受用”,而是和这样一个宁静幽美的月下荷塘展开了对话。
既然是对话的客体,当然不是静静美丽着的自然,荷塘在他心中不断幻化成脱俗曼妙的女子,他心目中的“艺术的女人”。这些女人亭亭玉立,有体态轻盈、随风起舞的,有羞涩如明珠般闪烁的,还有通灵清透的出浴美人。这些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尽现其娇羞、柔媚的一面,他似乎听到了美人渺茫的歌声,他似乎看到美人心底的那丝颤动。
“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慢慢虚化幻化,她们开始做梦,那是一个朦胧而美好的梦,让人不忍心去触碰,唯恐不小心惊动了梦中静谧、祥和而又柔美的女人。
他无奈,只能把视线移开荷塘,移向四围,像鬼一样黑黢黢的树影中,他终于又发现了新的艺术女人,新的对话客体――丰姿绰约的杨柳。杨柳的倩影是无论什么烟雾都遮挡不了的,连影布荷叶都显得那么和谐,也只有名曲才可以有如此谐和的演奏。他很高兴,但是杨柳似乎没有荷花那般通人性,她的美总是让人觉得无法接近。于是作者再寻觅新的对话者,然而没有了,他的视线越过了树梢,看到远山,看到树缝里的灯光,听到嘈杂的蝉声和蛙声,他知道又是回到了人世,那些通灵美妙的女子不再和他对话,他没有心情了。他再次感到落寞,他说“我什么都没有”。
他不甘心没有人与他对话。他回想起古代的女子,他们是多么活泼可爱,唱着艳歌去采莲,那个风流的季节多么让人向往,但一转念,向往归向往,还是不能回去与他们对话。
没有对话的人好让人惆怅啊。作者觉得自己像《西洲曲》里的女人,唉,想着想着,不由得怀念家乡了,也许只有家乡才能找到真正可以对话的人。
他带着一腔无处诉说的失落走着,走着,已然看见过去的一切,继续罢。苦闷,暂时放在心里。待来日希望找到红颜知己,让我倾诉郁结已久的烦闷罢。
他寻找一个知己,一个可以领会他的内心可以听他倾诉的知己,在他心中,这个知己只有艺术的女人才可以充当,他最后仍然失望了。
二、教学目标
(一)文学角度
1、了解朱自清其人其作
2、了解散文这一文学体裁
(二)写作角度
1、体会散文的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学习散文准确生动的用词方法
3、学习散文使用多种修辞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重点
(一)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二)生动准确的用词
(三)多种修辞手法
四、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如何让学生体会景中包含的感情,情观照下的景
五、教学方法:体验法品味法
六、课时设想
共两课时,提前发朱自清生平资料给学生。
第一课时:文本解读通过通读课文,想象、体味、感受作者的情及月下荷塘的景,了解情景如何自然交融,掌握本文写作脉络。
第二课时:艺术品读包括品读词语和品读修辞两部分。
七、教学过程
指导思想:先不了解背景等,直接进入文本感受、品读,课后再请同学结合背景验证自己的理解。
1、作者及背景简介(有提前发下去的材料,略)
2、请学生读课文,读得时候注意(15分钟)
1)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作者的心情假设你是作者,你不宁静,你想着出去走走,你来到煤屑路上,你看到这样的荷塘,你看到这样的树影,你会想到什么?你会感到什么?如果你想得和他想得不同,如果有疑问,请一定记下你的疑问。
例如:“颇不宁静”想想自己什么时候颇不宁静?不宁静的时候最希望作甚么?
2)找出本文的感情基调你在体验过程中,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心情如何?
3)理出作者的行动和思想脉络
4)写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
3、提问,通过提问带领大家走入课文
1)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本文的题眼在哪里?本文给你的整体感情是什么样的?
2)写出本文的写作线索,找出过渡型的词眼和语句。
3)本文的感情是按照一个什么顺序发展变化的?
4)文章中作者的行动路线是什么样的?作者在行动过程中视线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5)直接写景的部分是哪些?景中是否有情?如果有,情是如何融入景中?请举例说明。
6)作者笔下的景完全是客观真实的吗?如果不是,则作者如何将自己的情投射到景中?请举例说明。
7)直接抒情的部分有吗?直接抒情完全体现出作者内心的感情了吗?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4、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找出至少5个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句子进行赏析,说明情是什么样的情,景又如何表现情,情景是通过什么交融在一起。
2)找出本文中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词语和修辞手法,试着说明为什么精彩。
提示:词语可以使用“替换法”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修辞可以使用“还原法”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第2篇:《荷塘月色》教案希望你能喜欢这篇《荷塘月色》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
2、能力:理清结构、感受语言美。
3、情感:感受意境美,体会作者全心自由的状态和情感。
说明:我们现在给考生的这份简案是将详案进行了缩减,保留了总体思路和每个环节的关键词,但大家在写简案时的风格各不相同。只要保证能把大体授课思路写得自己能清楚,并能在讲台上顺畅演绎出来,就是好的简案。在考场上写简案时,目标可以不写,只用三两个名词把最重点要解决的知识点放在教案最前即可,如“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 ……此处隐藏5618个字……后几位的补充,我们更为完整了解了朱自清的行踪,请看朱自清是: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观赏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门进去。
(一)细读课文
重点赏读4、5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在了解朱自清之后,我们要进一步知道,文章开头写了怎样的环境,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体现一种什么心情?
(生:当时在晚上十分安静,朱自清感到孤独,心情“颇不宁静”。)
颇不宁静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开头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交待了朱自清去荷塘的动机,也为全篇所体现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调。与下文关联的如小路的“幽静”,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阴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着江南的“采莲”等等,象一条无形的纲,连接着全文的网,形成文章的语脉,从而含蓄地抒发朱自清忧国忧民的情丝,揭示本文的主题。
荷塘小路有什么特点?
(生:路曲曲折折;树蓊蓊郁郁;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静。)
朱自清心情有无变化?
(生:有变化。开始比较忧愁“心里颇不宁静”,后来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丝丝淡淡的喜悦“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同学们分析的很好,朱自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暂时。表达朱自清对现实不满,对自由向往,这一部分写朱自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发了月下独处的感受。我们跟随朱自清一起来欣赏这“静静的美”吧!
赏读第4段
刚才我们通过画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朱自清写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朱自清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
回答十分准确,朱自清又是如何对其进行描写?
(生:朱自清形容荷叶“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你能说说看荷叶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点呢?
(生:荷叶与裙子在形状上十分相似,都是张开着样子。)
除了张开的样子相似,还有没有呢?
媒介显示:芭蕾舞片断
(生:噢,还有就是当舞女旋转起来裙幅舒展飘动,荷叶在微风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动态美,相连的荷叶高出水面的姿态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样。)
那么朱自清如何表现花的呢?
(生:朱自清用“袅娜”、“羞涩”形容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女子柔美,“羞涩”娇羞姿态。写花像“明珠”、像“星星”,则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洁白、明净、光亮。)
几个比喻连用,其中本体相同,喻体不同称为博喻。
媒介显示:星空图
朱自清怎么描写荷香呢?
(生:比喻,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这个比喻把嗅觉范围的“清香”和听觉范围的“歌声”联系起来。共同点:两者(花香、歌声)给人的感觉都是时断时续,似有似无,因为歌声在“远处”、“高楼”上,这个比喻新鲜又能给人丰富的联想。这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转移称为通感。
荷波和荷水又是怎么描述的呢?
(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风吹过密密的叶子的颜色和姿态,像凝聚起来的碧绿的波纹,静中有动,特别传神。水:“脉脉”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荷水满怀感情。)
第4自然段的采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动人,给人以具体、生动、鲜明的印象。景物由静态写到动态,这一段虽然没有提及一个“月”字,然而却处处写月,处处体现了月下荷塘的景物。
赏读第5段
对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绍完,朱自清笔锋一转到了荷上月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媒介显示:配乐朗诵第5自然段
继荷塘之后,文章着重描写月色是如何展开的?
(生:叶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丛和柳树上→总写在荷塘中的投影。)
用了哪些动词?好不好?为什么?
(生:“泻”、“浮”、“洗”、“笼”、“画”
泻:月光充沛,从高处落下
浮:雾十分轻,扩散慢
洗:花颜色十分洁白,鲜润
笼:朦胧不可捉摸
画:具有创造性的美感)
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精练的动词,传神地写出景物的特点。文章还连续用了三个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这里刻画了月光流动、明净的样子。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中叶、花呈现出洁白、鲜润的特点。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月光照射下的叶和花的朦胧之美。
月光在灌木丛中和杨柳上的投影为什么一个用“黑影”,一个用“倩影”?
(生:因为灌木丛浓密,在月光下显得黑糊糊一片。杨柳条稀疏,在月光下显得很美,这两个词准确写出了不同形象的特点。)
“月光”与“小提琴”有何共同点?如何体会这句话?
(生:这里运用通感。把视觉和听觉沟通起来,它们的共同点是月色有明有暗,光与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缓,两者都给人以和谐的感觉,)
第5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光与影相互衬托,月色美与荷塘美巧妙结合,明与暗十分协调。通过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而朱自清苦闷的心绪,也在这迷人的景色中暂时得到了解脱。
第6自然段,一段写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树为中心对象,还写了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等等。
文中“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什么意思?
(生:这说明苦闷与寂寞的心情,又涌上朱自清的心头,所以热闹
一点也没有感染他,朱自清由欣赏静静的美的同时,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
(四)巩固新课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月色与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刻画相互交错,情与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表现朱自清忧与喜的矛盾心态,抒发朱自清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
(五)再次欣赏重点片断
同学们一起体会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体会朱自清淡淡的哀愁。齐读第4、5自然段。
媒介显示:月下荷塘图 背景音乐
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体现,下面我们就来实践一下,写一个抒情小片断—《雨中校园》。
(六)课堂小练笔
媒介显示:作文《雨中校园》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断。(字数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着雨,朦胧的雨雾将整个校园轻轻地遮掩了。在这雨雾中,好像一切都那么遥远、渺茫,就像从浓雾里传来的笛声。漆黑的山林里飘出的鸟鸣声,悠远而又让人神往。此时,唰唰的雨声,错综而热烈,深沉而和谐。
(七)布置作业
的小编希望你能喜欢以上5篇《荷塘月色》教案范文,你还可以点击这里查找更多《荷塘月色》教案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