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的思考

时间:2024-11-15 13:00:55
关于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的思考[此文共14339字]

随着大多数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出现,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品牌。品质、品牌好的,价格高而俏,品质、品牌一般的“大路货”,价格低而无人问津。这种反差说明,发展品牌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作为城郊结合部的乡镇,如何以改革的思路创优质、创名牌,实现农业生产由重量向重质、重效的转变,推进农产品上档次、上水平,推进农民增收,这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品牌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所谓品牌农业,是指以商品生产为前提,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生产单位为主体,使生产、科研、流通、服务等各个环节有机联系在一起,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上,并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知名度的高品位的经营性农业。其具有这样一些主要特点:(1)以优质和特色求生存。品牌农业必须在充分利用自然、劳力和产品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发展具有较高品质和生命力的特色产品,它的基础是多年来形成的“一镇一色、一村一品”。(2)系列化技术配套求发展。品牌农业要求农产品品种、生产、运输、贮藏、保鲜、加工、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相衔接,配套成龙,形成系列化技术体系,发挥农产品的竞争优势。(3)以技术争优势。以更新换代技术做后盾,对生产工艺进行改造,拓展品牌产品的深度、精度加工,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品位档次高的名、特、优、新产品,保证农产品经久不衰的优势;同时以严格的技术标准保信誉,不断开拓出广阔的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覆盖率。

二、品牌农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

1、主导产业的兴起为发展品牌农业奠定了基础。

近几年来,各地围绕两个根本性转变,坚持“县(市)有区域,乡(镇)有特色,村有专业,户有所长”的方针,面向大市场,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植布局合理、各具特色、规模生产、专业经营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使一些当地有优势、市场有潜力、经济效益高的项目从多种经营的小圈子里跳出来,形成了一批区域化、规模化的主导产业群,为创品牌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2、迫切要求农业增效成了发展品牌农业的推动力。

随着小康进程的加快,部分地区初步实现了现代化,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领域。品牌农业的高产出、高效益等优势,无疑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3、农业产业化历程中的正反两方面教训为发展品牌农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近年,各地在创造经济优势过程中,在特色上做文章,使“一色一品”的特色农业、家庭经济与大市场实现了迅速的对接,使许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农副产品走出了田园,走进了市场,有的甚至在国际市场上也占了一席之地。但是由于地方利益的驱动,加上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本身不完善、不配套,有些地方也出现了“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这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为品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发展品牌农业的对策措施

发展品牌农业,应借“名”求“利”,以“特”生财,增加农民收入,发展那些名、特、优、稀、野的新项目、新产品和深度开发的资源性项目。以此为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推动品牌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笔者建议: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适应市场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市场经济规律表明,经济发展趋同性和产品的趋同性是创建品牌农业的大忌,只有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劳力和产品资源优势,发展自己的特色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面向市场用战略眼光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产品,按照“开拓市场——壮大龙头——建设基地——辐射农户”的产业链进行理顺、改组、连接,实行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其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努力使其成为市场的霸主。对资源丰厚、经济优势和生产技术优势明显的项目,集中力量培植,提高其规模生产能力,形成新的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紧紧围绕名特稀野农副产品的开发,在创新、创名贵品牌上下功夫。

2、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业的市场化、一体化程度。

农产品只有进入市场,才能引发发展的拉动力,培育购买力,扩大内需力,增强内驱力,提高产业化支撑力。我们应当以国内外大中城市为中心,以乡镇为依托,以批发市场为骨干,以中小集贸市场为基础,构建多门类、多层次、多种经济形式和运行方式的完善的市场体系。完善市场体系包括市场设施、组织、法规和信息的建设,最重要的是保证市场的开放性、市场行为的规范性、竞争的平等性和运行的有序性。要按照“先发展后规范,放管结合”的原则和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高档次的要求,大力发展农产品现货批发市场,同时引进和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对农产品价格的熨平作用,以减缓价格波动而产生的风险。在此基础上,要通过四面八方摸信息、海外华人找关系、合资外商牵红线以及开通国际互联网等形式,在海外设立直销窗口,聘请外商做代理,促进国际市场的开拓,拓展农副产品的销售空间。

3、多渠道培植农村合作流通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酵母”,是千家万户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因此,重视培植、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注重保护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十分重要。应利用多种场合,为合作流通组织和经纪人正名,为他们撑腰壮胆,对实绩突出的,要给以表彰奖励,给他们创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要坚持放手发展、放活经营、放宽政策和规范管理的方针,在项目立项、用地审批、资金投放、规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用宽松的环境、优惠的政策,引导他们增投入、扩规模、上水平。要加强素质培训,提高他们市场意识和经营水平。

4、全方位主动出击,提高拳头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形象。

与工业品相比,农副产品的生产与经营具有分散性的特点,靠一家一户树立农产品的品牌,实非易事,除依靠农民的自我联合,通过各种中介服务组织将农副产品推向市场外,还需要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市县乡(镇)可成立实施品牌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订创牌规划,并分解到各有关职能部门,落实到具体产品。注意加强对商标注册和申报省、市名牌产品和绿色食品等业务知识的培训。应积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进行广告宣传,组织各地参加广交会、农博会,提高农副产品的知名度。可通过举办名优产品展销会、“产品促销万里行”等活动,变“坐销”为“行销”,吸引外地客商来本地开展农产品贸易,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农业的发展进程。

第二篇:关于加快发展廉江品牌农业的思考

关于加快发展廉江品牌农业的思考

赖炳琨

品牌农业是特指生产著名农产品牌子的农业。发展名牌农业是加快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发展品牌农业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能促进商品农业和创汇农业的发展,能加快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 ……此处隐藏10206个字……基础。近年来,全县上下围绕效益农业的发展,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把打造农业品牌作为农业工作重点来抓,农产品质量认证得到快速推进,农业品牌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现,品牌农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1、农产品品牌创建意识渐强,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全面推进。据初步统计,全县共有7家企业28个开展农产品认证,农产品认证品牌总数达到35个,认证规模达7.8万亩、20.2万头(只),认证产量达3万吨,其中:有机品牌6个,认证面积1万亩,认证产量达1000吨;绿色品牌9个,认证面积4.3万亩,认证产量12014吨;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认证12个,认证规模20.2万头(只)、0.5万亩,认证产量7000吨;无公害产地认证1个,认证面积2万亩,认证产量10000

吨。全县农产品注册商标达17个。“神农绿茶”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神农银剑”牌茶叶获第二、第三届湖北省鄂茶杯第三届金奖、“神农绿茶”牌茶叶获2014年湖北省农业博览会最佳畅销奖、2014年被农业部认证为“有机食品”、“神武山珍”黑木耳获2014年湖北省农特产品金奖的基础上,2014年被湖北省品牌战略会授予“湖北省名牌产品”、“华盛”牌豆油精被2014年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评为“金奖产品”。

2、农产品品牌经济和社会效益初步显现。通过对香菇、木耳两个农产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的“房燕”牌和“神武山珍”牌香菇、木耳在国内外市场上价格坚挺,一直畅销,仅2014年出口创汇就达750万美元。房县茶叶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了绿色、有机茶叶品牌,提高了知名度,提升了竞争力,今年全县茶叶实现了产销两旺,平均单价由原来每斤150元提高到200元。古月香食用油通过产品质量认证,注册商标、产品价格实现翻一翻,由3500元/吨提高到7000元至8000元/吨。

(三)房县品牌农业存在的不足及障碍因素。房县品牌农业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品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效应还未充分显现,还存在不足和障碍:一是品牌不响,有牌无品。我县开展“三品”认证的35个农产品,注册商标的17个农产品中,真正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知名度的不多,没有一个驰名商标,品牌不响;另一方面表现为有牌无品,品牌规模偏少和过于分散的倾向较为普遍,分散经营加工滞后,量少质低,宣传乏力,最终是有样品无商品,有牌无品。二是市场主体太弱,品牌创建后劲不足。创建农业品牌的企业经济实力弱,进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注册商标拿到牌子后,创建后劲不足,无力进行品牌保护、扩张、更新。三是推介营销不够,品牌效应低。在农产品包装、宣传、推介上缺乏必要手段,中介组织建设滞后,产品流通不畅,仍停留在提篮小卖上,超市销售、配送销售、中介规模大量销售的少,品牌效应未充分发挥,经济效益低。四是农业标准化层次低,实施滞后。五是地域上劣势,房县属大山区,农民素质低,资金短缺,交通信息闭塞、科技落后等因素也影响了品牌农业创建。

三、打造农业品牌,造就强势农业。

农业品牌战略是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房县打造品牌农业,必须突出特色,选准品牌,培植主体,强化标准,加强营销,放大品牌效应,使农业特色优势转化为农业强势,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突出特色,明确品牌农业重点。一是选择优势项目,打造传统品牌。重点抓好香菇、木耳、天麻、房陵黄酒等具有传统优势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二是选择支柱产业,打造知名品牌。围绕粮油产业、药材产业、林业干果产业、食用菌产业、畜牧产业、蔬菜产业、果茶产业几大支柱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抓好基地建设,壮大规模,整合资源优势,加速培育知名品牌,做到一个产业、一个品牌,扶持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以此来推动农业品牌;三是选择强势项目,打造名优特和绿色品牌。依托食用菌、山野菜、茶叶、小杂果、中药材及武当山珍特有资源和我县的生态优势,打造一批名优特品牌和绿色品牌。

(二)培植经营主体,壮大品牌基础。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行业协会是农业品牌经营的主体和核心。一是建立农业品牌激励机制。对创农业品牌和生产销售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加工企业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在资金、税收、出口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有重点地培育、发展一批有一定基础和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大力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资本投资开发房县的农产品,参与房县农业品牌建设。三是加强政府宏观管理,整合品牌资源。利用市场手段,通过重组或兼并机制,整合品牌资源,解决弱小企业创品牌后劲不强问题,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农户之间农业品牌资源共享,发挥最大效应。四是强化服务,创品牌发展良好环境,如简化工商管理手续,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严格执法,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农产品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名牌企业合法权益。

(三)规范标准,增强品牌发展后劲。一是依托科技,保持品牌优势。与科研院校和单位合作研究配套农业技术,优化和整合科技力量,运用高新技术提升品牌农业,提高名牌农产品生产管理水平。实施好种子种苗工程,通过“引、繁、推”等办法,提高名牌产品的良种率,从生产源头上保持名牌产品的种质优势,广泛运用生物工程技术,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增强农产品的安全性和保健性。建立健全完善的农科教机制,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同时,重点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企业家。二是突出产品更新,保持品牌

活力。注重产品的更新,使产品的技术、包装、风味、品质始终符合消费者消费水平,在众多农产品中占优势地位,保持旺盛的活力。三是规范质量标准,保持品牌信誉。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抓紧建立并执行一整套规范的农业动植物品种标准、种养生产技术标准、加工工艺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和产品检测程序等质量管理制度,严格实行质量认证制度,确保名牌农产品质量。同时,要加大农产品质量监测力度,严格遵循创建知名品牌的要求,在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按照规定的质量标准控制,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从源头环节严格监控产品质量。

(四)营销品牌,放大品牌效益。以实现品牌价值为核心,加强农产品宣传推介,加快市场培育和流通体系建设,实现品牌效益最大化。一是搭建文化平台,进一步深挖房县丰厚的文化底蕴,大打“房陵”、“庐陵王”、“神农”、“野人”等有一定知名度的地域品牌,坚持以“特”扬名,以“土”取胜。二是搭建销售平台,培育市场。着眼于国内外两个市场,开拓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促进农产品大流通;着力抓好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功能,增强辐射力;加快发展网上交易、连锁经营、物流配送、超市销售、电子商务等流通方式,拓宽销售渠道。三是搭建宣传平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认真组织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招商会,积极利用各类“节、会”推介品牌。通过推介品牌,使品牌发挥最大效益,从而使品牌农业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

本网向你推荐更多精彩文章:

品牌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食品品牌策划:品牌农业发展之道

发展品牌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考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关于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的思考[此文共14339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