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里奇迹》观后感

时间:2025-04-15 08:38:30
《绿里奇迹》观后感[此文共13245字]

此段彼端的生命旅途

《绿里奇迹》观感

2014/4/21

纵观整部电影始终,因为是老师推荐,开始只是想着一定要看出个所以然来,所以断定一定会有让人过目不忘的情节、寓意深厚的台词或者是激动人心的场面等等。所以卯足了劲去看每一个场景,去体会每一句台词。但是初看让我很费解,看似冗长毫无联系的情节和平淡无味的对白,总是让我困惑:这样的电影看下来,不知道有什么特别让人顿悟感想的地方,或者是作为一名学习法律的学生来说应该具备的悟性和素质。

就像偶然听见老师问的:“你们觉得主角应该是谁?”

心存侥幸,不是问我。但是回想起来。对于看了大半部分电影以后,这么一个很简单、常识性的问题我竟也无从回答,和开场时抱着将会有深悟大彻的心情和信心相比。顿时倍感懊恼丧气。

如果回答是保罗,这位盛名鼎鼎的大腕饰演的角色吗?我又觉得不像,虽然出镜率很高,但是貌似电影主线并不是围绕这个角色而展开的。那如果是其他人呢,若是依照出镜率和相关性这种常识来说,又不敢贸然肯定。

万般求索无果。

只能回来从头再看。

2014/4 /28

片段一:保罗等三人将科菲带出监狱,在夜色中从小径匆匆穿过 1

准备坐车去救治梅琳达。赶路中科菲突然停下来捧起一把枯叶凑到面前闻了闻,也给保罗等人闻了闻。露出了笑容。

在这一片段中我觉得像是在狱中所有人一样渴望外面的世界的一个侧面写照,因为对于每一个人在自由被限制,或者说是被剥夺了以后才会更加希冀和渴望外面的世界,像是一段冗长、乏味、单调的日复一日时间的流逝,只有当面临走上那段绿地的时候。或许才能倍感时光、生命的弥足珍贵和求之不得。也或许这样的人生只有在最后那段行走才能得到释怀或者是忏悔。但我无从得知的是,每个人在绿地上走向死亡的时候,这样的惩罚是否才是我们建立它的初衷。

我是否也可以这样认为,要是一个人真心悔过的时候,无论绿地的这头或那头的存在与否,此时的他能不能算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并永远活在那个时候。所以在当每个人坐上电椅的时候,我更无从得知他们此时的表情是对自己过去审视的痛楚还是只是对死亡降临的恐惧。

所以在科菲破例走出牢笼的时候,对于外界的种种,只是一些枯败的叶子,也能闻出自然的味道,自由的向往而流露出如此欣喜的表情。也因为他特殊的能力和思想。虽然他并不是存有和其他人一样的前科,但是在看到这里的时候总觉得有一种像是重获自由的轻松感和激动之情。

片段二:科菲在治愈了梅琳达以后,重获健康的她起身对科菲说:

“我在梦中见过你,我梦见你在黑暗中徘徊,而我也是,但我们相遇了,在黑暗中相遇”

在这里科菲同样也是以一种超能力者的角色让我印象深刻。但是这次的“病魔”强大到让科菲事后疲惫不已,咳喘频频。也印证了像科菲这样“上帝的奇迹”的无私和怜悯之意,让病垂危危的梅琳达重返健康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消耗,此时的科菲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常人了,在梅琳达对科菲说过的话中,我觉得科菲已经上升到一中超脱的圣人的角色中去了,但是这位“圣人”也承受着世间百般万般的苦难和悲催。

这也表明了科菲的能力绝对不是万能的,更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我在想,如果科菲的能力对所有的一切掌控都易如反掌的话,那也无从引出后续为什么科菲会要承受人世间的痛苦之意了,正是有了这样的看似万能实而不是的他,才让我对为什么他会觉得生活如此痛苦的后续展开有了更深的思考。

正如梅琳达所说在黑暗中徘徊的科菲。也是隐喻了这样一种意境。

如果说人世间的苦难对科菲来说是黑暗的话,那他的徘徊,就可看成是他拥有这种超自然的能力,却又不能拯救所有处于痛苦中的人,而让他不得不承受起这些太多太多的痛楚。

但是梅琳达最后赠与科菲的圣克里斯多夫的挂链时,让我又想到了圣经里的这些圣人们,其实也正如科菲一样。介于天堂和尘世的中间。没有绝对的享乐和绝对的痛苦。更多的只是对生命赎罪和忏悔。

2014/5 /4

片段三:当科菲的临刑日期即将到来的时候,保罗终于说出了那些话。“如果在我生命大限到来的那一天,我站在上帝面前接受审判的时候,他若问我为什么毁了他的神迹。我该怎么回答?”

而科菲的回答是却是“你告诉上帝,你这是在行善。我能感受你的烦恼,但我想做个了结。我很累,不想在像个孤鸟一样单飞于风雨中。希望有人告诉我该何去何从??i'm tired of people being ugly to each other(个人觉得电影中这句翻译的不太好)。我不想每日再承担全世界的痛苦,实在太多了。像玻璃般无时无刻的刺痛我的脑袋。”

我觉得这样看来。在惩罚了真凶以后。科菲不想再活下去了——全因为他的超能力。可以给人治病,预见未来,读懂人心。而高高在上的上帝是公平的,在赋予了他这样的的能力之时。同样也时时让他深刻的承受着人世间的痛苦。

对于科菲这样一个终日承受着世间痛苦的人来说,坐上电椅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

死刑解脱的不过是安慰那些“满是恨他的人”的谎言。但真正解脱和释怀的时候,是选择走上那连接生死仅仅几米的绿地。

这样的对白总归解释了先前种种的疑问和猜想。应该来说最富有感情的共鸣。虽然我觉得这里才是最具思考和评论之处,但是我能写出来的和前面相比实在很少。因为看了以后感触颇多,但是愧于理解

深度和表达驾驭能力总觉得一时难以言语出个所以然来。暂且就此作罢。

片段四:科菲人生最初和最末一次的看电影。

科菲看的电影正是最具情感归宿的电影——天堂。

也许正是科菲在经历了这么多以后。也是在去意已决的时候,这样一部画面美丽、主题美好、情节美满的电影让科菲这个身心疲惫的角色来说总是一种回归。让我对于科菲的死似乎不那么耿耿于怀,因为对于科菲来说,看到想象中的天堂如此美妙,对于承受过的痛苦,此时看到这些光鲜亮丽的画面而言,更像是一种合理的宿命归宿。此时此刻的科菲好像又变成了一个平凡人。有着最美好的祈祷:“这里就是天堂。他们就是天使”

或许这样也是在狱中人的最完美的希冀,当身体在被限制了自由以后,当知道会有走上绿地那一天到达彼端的时候,总会有幻想着那样的彼端也会像电影中那样如此无忧无虑,惬意自如。因此幻想好似成了最后生命和精神的寄托去了,就像一直相信着老鼠乐园的存在,会有纷繁有趣的老鼠表演和熙熙攘攘的伫足观看者。

2014/5 /15

片段五:老年保罗对好友艾丽的诉说和回忆。以及片尾保罗对于老鼠金戈先生的如此长寿,再联想到自己将会一直这样下去的片尾。

我觉得此时的保罗已经成为绿里时代最末的代名词了,金戈先生

看上去也如此疲惫而至于自己的曾经喜爱的滚筒也毫无兴 ……此处隐藏8787个字……是否属实深怀疑问。

约翰?科菲具有一种不可名状的神秘力量。监狱是不讲怜悯的地方,但因着约翰的存在,改变了监狱的模式和性质,他对他人怀着深深的怜悯:他将好的东西与人分享,在别人痛苦时与他们一起承受,甚至独自承受。就像圣方济各?亚西西一样,“在有仇恨的地方播种仁爱:在有绝望的地方播种希望;不求他人的谅解,只求谅解他人;不求他人的爱护,只求爱护他人。”他以神奇的力量治愈了保罗的膀胱炎。保罗的妻子为报答约翰,亲自做了玉米饼给他吃,当他接到玉米饼时,他很客气的的和保罗商量:“我可以与他们分享这饼吗?”保罗说:“这是你的权利和自由。”他毫不吝啬的分给戴尔及戴尔的老鼠金格吃。他使被恶毒的佩西踩死的戴尔的宠物鼠起死回生,继续带给人欢乐。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而把得了脑瘤,且是晚期的海尔的妻子海琳达的毒气吸入自己的体内,治好了这位妇人。他有知悉并能感受一切的神力,与戴尔一同承受那惨烈的死亡之痛。我们人类如教会一样,是一个身体, “若是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都一同受苦,若是一个肢体蒙受尊荣,所有的肢体都一同欢乐。”(格前12:26)约翰的行为就像耶稣承受他子民的痛楚,他们受苦就是他受苦。他将去大马士革路上的保禄用一道光打下马:“扫禄,扫禄,你为什么迫害我?”(宗9:4)他理解,安慰并原谅保罗因职业的原因不能申张正义的纠结,他看到所有的恶,即使不是由他造成,但他都愿意承受,选择了走过“绿里”,接受死亡,获得了他应享有的同情、怜悯、尊重与向往的天堂。

相反佩西和沃顿却令人讨厌,他们残暴、冷酷和恶毒。他们缺乏了对生者应有的怜悯与尊重。佩西对死囚肆意的嘲讽虐待,不把他们看作人。每一个带到此地的人,他便并不停的大喊“dead man,dead man(死囚)?”以显示他的权威和囚犯的卑贱;他肆意殴打囚犯,他一棒断打戴尔的三根手指;给整

个监狱带来欢乐的戴尔的宠物鼠金格被他一脚踩死;戴尔最后一程是由他执行的,他故意将没有浸水的海绵放在了戴尔头上,因此戴尔死的很惨,他被整个烧糊了,没了人样,佩西死都不放过他不喜欢的人。抢劫时杀了三人,包括一个孕妇,而且用两个小女孩之间对彼此的爱来杀死了她们的沃顿在监狱里仍是魔心不改,且是屡教不改。他以让别人痛苦而狂欢狂笑,可说完全丧失人性。然而,人不是单独的存在,只有那些恶者,以自己为中心者才不会体验到弟兄的痛楚而彼此承受,反而在别人痛苦时他高兴,别人高兴时他们痛苦,他们实为地狱之子。

绿色本意味着生命和蓬勃的生机。任何人都应该得到生命的尊严。保罗和除了佩西的其它狱警都非常尊重囚犯。就如德肋撒姆姆关怀垂死之人,在加尔各答街头收留那些遭人遗弃的、等死的人,给予他们生全最后的尊严,让他们“死的像人”。他们把那些将死之人看作是天主儿女,他们相信他们善用在此最后时期,用心忏悔,请求恕罪,在这最后的一段路中他们将在这里再重新回到天堂。佩西永远也不会明白,他永远不会懂得去尊重死囚的同时也永远不会得到别人对他的尊重。华顿也许比他更懂得生命,可是他却利用人们之间对彼此的爱来杀死他们,这样的行径是非常可怕而可耻的。

影片另一个重点就是忏悔。“愿上帝怜悯你的魂灵。”这是每个死囚在临刑之前最愿听到的最后一个祝福,如果他们忏悔赎罪,请求宽恕,定得救赎。

比特临受电刑前曾问保罗:“你认为要是一个人真心悔过的话他就能回到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并能永远生活在那里吗?天堂就是那样的吗?”保罗说:“这跟我的信仰不谋而合,”“不会有事的,你会走好的。”戴尔在死前也忏悔说:“我对我的罪过深感抱歉,只要能回到当初,我愿付出一切,但已不可能了,愿上帝垂怜我的灵魂,阿门!”

信仰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在死去之前真诚地忏悔和祈祷,天主定会宽恕我们所有的罪并把我们引向天堂,与他的基督同享受那最好的时光。只要我们愿意,那美好的生活一直在向我们地招手。所有的人都会虔诚地祈盼那个最后的救赎,不论他们犯下了什么样的滔天大罪。尽可能地显得平静和安份,虔诚而悲悯。

整个电影怜悯与忏悔的基调潜藏的是关于人怎样面对死亡的讯息。它不像电影《2014》那样让人强烈而明确的感到死神的来临,而是悄无声息,随时会来到。如何面对终将无法逃避的死亡,这个一个必死之人所要面对的最大的问题。

人之将死,其行也善。在绿里的囚犯除了沃顿都幸运的看到了自己将来美好的生活,知道那日期很快就来临,他们自主而充满希望地选择了死去。正因为他们看到了那时期而忏悔,求宽恕,期望救赎。当然约翰更像伟大的苏格拉底英雄式的死亡。佩西和沃顿没有认清那怜悯与忏悔的时期而受到生命主宰者最后的惩罚,那就是他们最终的归宿。他们对生命的施虐和人生观里的狂妄注定了他们最后的宿命。因为绿里就是那最后的机会,是人最后接受试探的时期,他们没有好好利用,反而怙恶不悛,不知悔改请求宽恕,不知为自己的罪,对别人造成的伤害赎罪。

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人,我们在那一英里的绿地上还剩多长呢?如保罗所说:“大多数晚上我躺在床上想着死亡,我静静的等着??这条‘绿色之旅’似乎永无止境??”这个距离被我们的欲望和这个世界嘈杂的声音所笼罩而不知。《圣经》中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求耶稣给他们显一个来自天上的征兆,“耶稣回答他们说: ‘到了晚上,你们说:天色发红,必要放晴。早上,天色又红又黑,你们说:今日必有风雨;你们知道辨别天象,却不能辨别时期的征兆。邪恶淫乱的世代要求征兆,但除了约纳先知的征兆外,必不给它其他的征兆。’耶

稣遂离开他们走了。”(玛16:2-4)假如我们只关注自己和这个世界的所需的话,那征兆我们永远不得而知,耶稣也会离我们而去。

那我们为了知道那日期,而自己选择什么时候死吗?绝对不可!保罗是我们一个好的榜样,他怀着对生命的敬畏活到108岁仍然坚强的活着,他明白他只有对生命的保护权,只有造生他的生命之主有生命的裁控权。“我想着那些我深爱着的却早已离开人世的人们??想着我们迟早会走上属于自己的“绿色之旅“,时辰一到,躲也躲不掉,但想得最多的一件事,却令我无法入睡,要是连一只老鼠都能活那么久,那我又会活上多久呢,人终将一死,没有例外??”作为一个人呢?基督的教会给我们的使命就是在这黑暗痛苦的世界,让人看到希望与光明。怎样去做?在约翰身上见证了我们所应做的:与人分忧、温良待人、盼望永生、施予怜悯、心灵洁净。因为“哀恸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安慰。温良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承受土地。饥渴慕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得饱饫。怜悯人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怜悯。心里洁净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看见天主。”(玛5:4-8)保罗说:“我必须赎罪,我应当受惩罚??我知道自己迟早会死,我不会妄想自己会长生不死,但在死神找上我之前,我会衷心期盼他的来临,老实说,我已经准备好了。”其实每个人都生活在绿里,因为绿色代表生命,在这里彼此尊重,以孩童般纯洁的心真诚相待,施予怜悯,以忏悔补赎寻求宽恕,奇迹定会发生!

我们向你推荐相关范文:

绿里奇迹

《绿里奇迹》影评

绿里奇迹影评

观《绿里奇迹》有感

坚持,就有奇迹——读《“绿手指”》有感

《《绿里奇迹》观后感[此文共1324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