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冰小鸭也有春天读后感
冰小鸭也有春天读后感
阅读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阅读童话更有会一种很自由的心境。
当我看到《冰小鸭的春天》的时候,心中不由自主地涌起了一股感动,一股暖流涌上心来,注意力凝聚在了这字字如玑的故事里,置身在书之海洋……
这是一本获安徒生提名奖的童话故事集,它由多个独立成篇的小故事组成,几乎每个小故事都是那么童趣。在孙幼军爷爷的笔下,人和小动物都生活在充满离奇想象的空间里,又到处都弥漫着温情脉脉的爱的气息(转载需注明来源WWW.)。
冰小鸭是一只怎样的小鸭呢?原来它只是一件很不起眼的冰雕作品。寒冬,在冰雕公园里,石天鹅向冰小鸭描述了春天有多么神奇,多么好……于是,冰小鸭便渴望着春天了。它明明知道,一到春天,它立刻就会化作一摊水迹,但是它还是无限憧憬,满怀希望地说:“我多么想见到春天啊!”冰小鸭的话深深感动了石天鹅,于是,石天鹅便背着它来到了温暖的南方,冰小鸭终于见到了春天!它无比的快活,在春天的池塘里,冰小鸭渐渐地融化了……它终于以自己的方式看见了春天,感受了春天,融化在春天!
虽然这个故事有些令人伤感,但我更能感受到冰小鸭坚持不懈。它一心想看到春天的景象,虽说着梦想是泡影,但是它的梦想实现了,它启迪我在人生的旅途上要坚持不懈,追求光明、追求不平凡事物,在这过程中可能是漫长,曲折、艰难、痛苦的。现在我们同学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小皇帝,小公主,生活在温室里,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只看见高墙四角的天空”。在爸爸妈妈的庇护下长大,内心反而变得更加的脆弱,渐渐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勇气。而冰小鸭告诉了我要有勇气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努力实现心中的愿望。
我深深地为冰小鸭震撼着!我眼泪里闪烁着泪花,同时,心底里会升出融融的暖意。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幸福,梦想才会从泡影变成现实!
我享受,读着童话,真好似在爱的世界里深呼吸,这感觉令人陶醉!
第二篇:青春励志演讲稿:丑小鸭也有春天
年轻的朋友们:
我是名丑女孩,在别人的眼里像只丑小鸭。美女孩不愿来亲近我,男孩子也很少来接近我,更谈不上来欣赏我。为此,我也曾烦恼过、忧伤过、自卑过,但我绝不强人所难,因为谁人不喜欢美呢?若过分地乞求他人说出你很美那句违心的话,那实在是愚蠢的。
小时候,我不觉得自己生得丑,过得挺快活;后来才发现别人都在异样地对待我、歧视我;在学校,同学不愿与我同桌;在工厂,工会举办文艺演出没有我。走在大街上,异性们见了我不屑一顾,有时还嗤之以鼻;亲朋见了我品头论足,同伴见了我指指点点,好友见我了绕道而行所有这些的原因只有一个:我长得丑。
我丑碍你什么啦?不吃你、不喝你、不穿你、不用你的,可你们为何这样鄙夷我、苛求我、嘲笑我?我好难过!有多少个让人欣喜的日子,我都在泪水中度过;有多少个让人浪漫的夜晚,我都在寂寞中度过。
有时候看着别人那迷人的英姿,潇洒的风度,光彩的容颜,我好羡慕,总也去幻想自己有朝一日变成一只白天鹅飞向蓝天。
有时候看到一个个同伴都各自拥有一位白马王子于月下花前卿卿我我的好甜蜜,便也去异想天开有个完美的意中人能奇迹般出现。
有时候看到漂亮女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像副精美的艺术品,便也像东施那样去模仿。然而,无论我怎么去效仿、去伪装、去祈祷,都丝毫没能改变我这残酷而又无奈的现实。我依然是我一个丑女孩。上帝呀!你太不公平了,为何不给我一副姣美的面孔呢?
可后来,有位非常漂亮的女孩,很伤感地对我说:要是我能生得丑就好了,也让我过上几天宁静的日子起初我还以为她又说风凉话来嘲弄我,尔后我才发现:凡是那些天生丽质的女孩,大都生活在流言蜚语之中,她们过得比常人还要加倍的沉重,时时被无端的是非困扰着,有时还会有红颜薄命的危机。我庆幸:我生得丑。
从此,我就不再埋怨上苍的不公,学会了默默地与命运抗衡。我便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微笑着去开垦自己的寂寞。每当烦恼袭来时,我就去看看书、抄抄诗、作作画、练练字、听听音乐、写写札记,终日使自己不停地忙碌着。百无聊赖时,我就出门走走,去吹吹天风、观观野景、听听鸟鸣。文学艺术不嫌我丑,它们,成了我的诤友。
既然是一条孱弱的小溪,就别想像苍海惊涛拍岸;既然是一棵无名的小草,就别想像大树伟岸参天;既然是一只陆地行走的动物,就别想像雄鹰那样神气傲慢;既然生命只属于地平线,我就甘原平凡。是慧星也要一闪,是昙花也要一现,是小雨也要把莽原变成绿洲,让燕子去弹唱明媚的春天。经过几年的苦心磨砺及惨淡经营,小小的我终于有了一束微笑了,虽然并非粲然。当我有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时,当我有几幅书画作品在异地他乡展出并获奖时,我的心情那是何等的激动、何等的舒畅又是何等的甜蜜啊!在孤寂的生活中,我终于找到了一份寄托,寻到了一缕慰藉,也找回了一充实而又崭新的自我。在今天,我会说:我丑,也自有我的风流!也许丑女孩,真的不必叫苦。
现在我不再孤寂,静静地等待着等待一个热心的男孩来叩响我爱的深闺,给我脸上增添一抹春天的欢颜;等待他为我筑起一座充满爱的小屋,当我跋涉旅途疲惫时,就栖息进去,让他那温暖的抚平我这么褶的人生。我相信,丑女也有她的风流。
第三篇:教室里也有春天读后感
读《教室里也有春天》有感
弥勒市古城小学 王菊珍 读了李玲慧校长《教室里也有春天》后,使我感慨万千、受益匪浅。
《教室里也有春天》收录了李玲惠校长所撰写的班级经营十二心招,无论是“自然”、“用心”、“沟通”、“欣赏”,还是“了解”等等,看似平凡却直接而有效。“班级经营答客问”中的实例,“班级经营教战守策”中精彩生动的情节和中肯切要的分析与建议,处处显示出教育人员的执著自在与坚定自信。
特别是班级经营十二招中的部分内容,我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感到非常实用,非常有帮助,就像找到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好导师:“自然——面对现实你就赢”让我回想起古城小学,看到那些老教师们兢兢业业的工作状态,他们真正是带着发自心底的爱在工作,也让我看到了教师的凝聚力和吃苦精神,这让我从心底涌出了一种感动,可以说就是这种感动让我找到了我现在工作时努力的方向。 “用心——可辛苦不必心苦” 一节节课堂教学,一次次人生教育,一笔笔课前备课,一本本作业批改……这就是教师之苦!但在教育中,除了这番苦,还有一种教师独有的、无法替代的甜——幸福!当我们置身三尺讲台,双眼触及那一片充满纯真、信赖和期待的目光时,一份神圣的责任感、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每当看到学生的点点进步;面对学生感激的眼神;听着学生对自己说着心里话,我的心中便会激荡起幸福的涟漪。这就是我们当老师的幸福,我们幸福的源泉多是来自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教师的信任和真情回报。所以,我们的辛苦和幸福是能划等号的,没有学生,也就不会有我们的幸福,所以我们的工作虽然“辛苦”,但不必“心苦” ……此处隐藏1831个字……班主任打电话时的口气非常生气,似乎我会把他的孩子怎么样。当时的我很郁闷,我就觉得你的孩子没写作业,我给你打电话有错吗?心中不由的决定以后再也不管这个孩子了,但当我进班上课看到孩子那种小心翼翼的眼神,又不由得想到孩子有什么错呢?我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我的原则也是不放弃任何一个。那时的我有了一种新的感悟,我知道我该怎么做了。
通过读书使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仍会通过多读书,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们真的要多读书,读好书,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书是生命的源泉!我也相信读书不在于今天收获了多少,只要坚持便会进步,只要坚持便会成功,只要坚持便一定会有收获!
最后,借用《教室里也有春天》的一段话作为这次读书的小结——在浩瀚无垠的教育长流中,需要一代接一代持续不断的关怀了悟和创造转化,克服现实情境之中一切的阻碍和艰难。希望崭新世纪的校园里,教育人员们都能善用力量善守理想,创造教室里永远的春天。超越教学实际中的平凡与卑微,创造师道尊严的新传统和新境界。
第五篇:歪脖子树也有春天-《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歪脖子树”也有春天
——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有感
changningxinglaowengxiaoxueliuyaqiang
怀特海先生的《教育的目的》写于上个世纪初,虽然谈及的教育体系来自于英国,但是对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非常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曾以为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只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学生能有个好的分数就算对学生尽到了责任,就算对家长、对学校、对社会有个交代了。当“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的焦点已逐渐降温,我为周而复始的工作感到厌倦而迷茫的时候,无意间意识到,我自己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也是靠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生产出来的教育产品。而现在,我们的大多数老师还在沿用这样的方式来培养教育着学生。难道我们的思想被扼杀得还不够,还要波及下一代吗?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这本书中是这样阐释教育的目的: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如艺术般高雅。较之教育法的解释要明确而富有内涵,特别是它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虽然我们也是在这样说,可我们这样做了吗?高考的指挥棒高高地悬着,家长教育观念的功利化,让我们的老师左右为难,不得不循环往复地纠结于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老师,只能投其所好。对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只好用 1
一系列冰冷的分数来说明了。
怀特海提出教育体制中要特别注意的“两条戒律”:其一,“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的科目”,其二,“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说得何等好啊!这些20世纪前期的论述,仍是今天的学校实践中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大量复现式的枯燥教学,知识同实际脱节,是今天的学校教育最突出而严重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减负总是减不下来的一个根本原因。
怀特海认为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于树木来认识树林”他“极力主张的解决方案,就是要根除科目之间毫无关联的状态,这种分崩离析的书面扼杀了现代课程中的生动性。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消除学科同生活的隔离,消除学科之间的互不联系,一直是20世纪教育革新家极力解决的问题,也是今天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怀特海反对教学中指向不明的大量考试:“每一所学校,要是训练男孩子们准备小小的一套考试,一定要受到毁灭的痛苦。”他尤其反对脱离学校具体需要的校外统一考试:“一个以考察学生个人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试制度,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费以外,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只能是“扼杀文化的精华”。那些沉迷于考试和分数排队(学生排队、教师排队、学校排队),反复组织统考、不断印制试题的人
们,是否求实地细想一下,这种工作的实际意义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在谈论教育的目的时,很多是指向着未来结果的。然而,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结果和教育的目的绝对是两回事。怀特海告诉我们,教育改革,应该以改掉那些束缚人的心灵而无活力的教育制度为目的。
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乃是把握生命之节奏,即自由与纪律之节奏,浪漫—精确—综合之节奏。作为教师,我们要把握好生命的节奏,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这个和谐的节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学习的幸福,产生学习的热爱。最终,使智慧之花的绽放出最绚烂的色彩。
众所周知,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智慧,有文化的人。怀特海说:“随着智慧的增长,知识将减少,因为知识的细节消失在原理中。”在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新的情况会不断地出现,会不断印证、补充学生原有对知识的理解。我们可以说:“万变不离其宗。”在这里,智慧是宗,知识是变化中的细节,既然掌握了宗,就没必要再记那些细节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孩子之间始终存在个体差异,“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我们无法做到让每个孩子都考上满分,将来也无法让所有的孩子成为爱迪生、成为泰戈尔、成为诺奖的得主,但我们至少可以让每个孩子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因此,哪怕是一棵“歪脖子树”,我们也要努力挖掘他的潜力,发现他的闪光点,给他充足的阳光,使他充满自信迎接自己的春天。
同时,知识并不意味着文化。文化是一种思想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而绝不是支离破碎的信息或知识。我们要培养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是基础,文化则引领他们进入更高远的境界。但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导致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他们失去了对美的感受,他们变得冷漠、自私、缺乏责任感??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慢慢渗透美育和道德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
确保每一个生命如其所是的发展。最终,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属于我们的梦想:我们的孩子,人人都能学会一项运动项目并因此而拥有健康;人人都能学会一项艺术项目并因此而高雅;人人都能学会一项技术项目并因此而痴迷创新;人人拥有自主选择的机会,人人拥有多元发展的舞台,人人享有民主生活的权利;我们的教师不是根据分数和锦标,而是根据品德和性格来评判一个人;我们的毕业生不仅能够考入理想的学校,而且可以拥有仁、识、知三者兼备的心灵。
带着疑问、带着思考读完《教育的目的》,我收获了太多太多。我想,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确实应该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追问,多一些展望。我坚信:在思考中,我们可以摒弃那些落后的教育理念;在追问中,我们必将参透了教育的真谛;在展望中,我们定能看到属于我们的教育的春天!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