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精选多篇)

时间:2025-01-03 08:37:21
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精选多篇)[此文共7373字]

第一篇: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

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

周淑蓉

和老朋友聊天时,她为我推荐了周国平的作品,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到书店买来了《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

“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思,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这是此书封面上的题字,如此醒目。周国平先生既非在教育界工作,更不是教育家,但是他对教育却能够有自己深刻的见解,这可以说是让人非常佩服。但身为曾经的学生和现今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结合亲身谈谈读后之感。

以下摘自书中的原文片段是我最有感触之点所在:

学校教育的使命是让学生学会快乐地学习,为将来快乐地工作打好基础。能够快乐地学习和工作,这是精神上优秀的征兆。

在我看来,学习不快乐,把学习变成折磨,仅此一点,就已经是教育的最大失败。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受这个折磨,上了一天学,回家还必须做大量枯燥的作业,天天上床时都筋疲力尽,其用途只是应付考试,对真正的智力开发毫无益处。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折磨越来越甚,简直是虐待了。

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能得到素质全面的发展,这也是我们教育界多次课程改革所遵循的宗旨。但结合我们的国情来讲,何为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找到一个理想体面的工作是不是教育?依周国平的看法,似乎不是。而这绝对是绝大多数家长心目中的教育。学会文武艺,报效与国家,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深厚传统。否认这一传统,固然显得有思想,但是显然脱离了中国教育最大的现实。

在我看来,正如共产主义可以区分为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一样,教育也可以区分出最低目的和最高目的。前段所述,即是最低目的。通过教育,使人能够拥有一项技能,为自己谋生,同时也为社会服务,把这做为教育的目的,绝对是正正当当、理直气壮和无可厚非的。然而,教育的目的又不仅仅是这些。

教育的最高目的,正如周老师所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应使人获得成熟和自由,让生命绽放在爱和善良之中”。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在书的第四页他又谈到:“德育就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智育就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所谓的“而不是”,在我理解,应该是“而不仅仅是”的意思。

由此我联想到禅宗六祖慧能与其竞争者神秀的争执:菩提是不是树?明镜是不是台?恐怕正确的回答也应该是:菩提不仅仅是树,明镜也不仅仅是台。慧能的顿感悟固然高妙,神秀的渐修却也很有道理。由此联系到教育,教育固然要从根本的理念上正确,但是现实的操作中,又必须有一定的程序、规范和模式做为基础。正如寺庙中不能因为讲究顿悟,就完全否定了修行的价值,修行是一个日常的程序,它能够帮助实现顿悟,但不能保证达到顿悟。教育也是一样,按部就班地上课,能够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增强生活和工作的本领,增大了获得自由和幸福和可能,或者说使之成为“大概率事件”,但是不能够保证,成绩好的学生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找到自由和幸福。

基于上述分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坚持这样的观点:分数很重要,有助于一个学生走向成功,一个不重视分数的学生不是一个上进的好学生;但同时,也不要把分数看得过于重要,因为它只是智育的一个指标,同时渗透了德育、体育和美育的一些成果,但绝对不是德智体美教育的全部。

有了上面正确的理念为基础,做为一名普通的高中教师,我们在面对以素质教育为由完全否认应试教育的批评时,就增添了底气和勇气;我们在面对政府部门的某些“唯分数论”的规定时,就多了理解和坚持;我们在讲台上授课时,就可能更接近全面和完美。

教书育人,教人以本领,塑人之灵魂。虽然任重道远,我们却以苦为甘。

第二篇:《周国平论教育》读书笔记

《周国平论教育》读书笔记

周国平先生一直是我很景仰的学者。先生向来以哲学思维思考人生的大问题。这本《周国平论教育》是他退休后才写作的书籍。拜读这部作品后

周先生的书籍写得非常好。其中有一段我的印象非常深,使我对于我自己的历史教学产生了一些思考。

摘抄如下: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确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我想,现今的教育体制下,不光是儿童,连同青少年的教育也是如此了。就拿我们历史来说,书里很多东西就只有一个简单地介绍,而没有把那些血淋淋的事实交给学生。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认为世界都是美好的。对于历史前进的历程没有一个缺乏一个冷峻而完整的认识。这里,我先举近代史上的两个人——康有为和李鸿章。

先说康有为吧。我们在近代史上,对于戊戌变法的描述,一般都是慈溪太后是坏人,光绪皇帝是一个没有实力的好人,而康、梁等人则是进步的好人。但是,如果我们去翻翻清史稿,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现实:在慈禧太后没死之前,康有为是混得非常好的。他个人垄断了外国人对中国进行投资的门路,而且他个人在国外发展了很多业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完全是一个拉虎皮当令箭,完全为自己谋私立的旧式知识分子。

再说李鸿章。李鸿章确实签订了不少丧权辱国的条约。但作为一个被人欺凌的弱国,那时的中国没有选择。有人曾经问李鸿章,您老明知签约会挨骂,为什么还一次次去签订条约。李鸿章,反正需要人去签约,反正我已经身披卖国贼中国称号,这滋味不好受,我一个就挨骂就算了,其他人就算了吧。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李鸿章只身去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先是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羞辱,后又被日本浪人行刺,脸部中枪几近丧命。但他却借此活脱脱减少了日本人一亿两白银的配矿和对辽东半岛的要求。

这两个人,在中国近代史上堪称是风云人物。但如果我们的学生知道了这些事迹,对于康有为的态度是否变坏,对于李鸿章的态度会不会变好?我无从得知。因为,我们如周先说书中所说,我们本就保护这些青少年的目的,不能将此深奥与残酷的历史呈现到他们面前。我们只能脸谱化地告诉他们,康有为是好人,而李鸿章是个坏蛋。但实际上,两人对于那时国家的贡献至少应是不分上下的。

历史教育,本来是真实再现过去的一切,让学生用客观的态度

去审视我们的过去。然而,如今只是因为要对他们进行保护,就将这些事实删去。删去的不止是历史事件本身,而且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也 ……此处隐藏2213个字……共鸣,也有抗争。让孩子们读过之后,马上写写自己的想法,可以写故事本身对自(内容来源好 范文网:Www.)己的影响;也可以写某些内容的优劣;可以续写,也可以和作者对话。我要求长短不限,这的确是学生们很快乐的事情。如果限制字数,学生们就不领情了。比如说,我们学习了《妈妈的账单》,我让孩子们写写:妈妈,我想对您说。学习了《绝招》,我让孩子们同样写写:小柱子,我真的敬佩你。等等。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者,不管是哪一个领域的,必是对世界和人生有自己广阔思考和独特的理解的人。我希望自己的学生对任何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我讨厌人云亦云,没有思想。当看到有的孩子不想思考,没有见解,思想不活跃时,我说的最不好听的一句话是:吃别人嚼过的馒头香吗?

攀登大自然的高峰,我们才能俯视大千,一览众山小。阅读好书的效果与此相似,伟大的灵魂引领我们登上精神的高峰,超越凡俗的生活,领略人生天地的辽阔。

周国平说,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一个优秀教师的本事不在于让学生接受他的见解,而在于让学生受到他的熏陶,思想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今天班里的一位家长打来电话,她告诉我孩子如何佩服我的教学,孩子如何感觉语文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听罢,心悦。

我们都知道,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一个人最终是否成才,往往不取决于学历的高低和课堂知识的多少,而取决于是否善于完善自我教育。一切教育都可以归结为自我教育。学历和课堂知识均是暂时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却是一笔终身财富。

布置家庭作业时,我都问问学生们量的多少。昨天下午布置完时,同学们都嫌多,我马上做了调整,感觉应该让学生们满意才行。有个家长笑着说我不能太听信孩子们的意见。但是我想,任何合理的作业应该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不太吃力地完成,尽可能地给他们留出自由支配时间,因为只有这个时间才得以让他们发展个性。现在班里有几位学生真正能走进书中,对书籍有了无限的爱恋。他们在语文课上,也是思维活跃,视野宽广。如果机械性作业布置得满满的,他们就没时间成为自己了。

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就让孩子们的心灵逐渐丰盈起来吧。逐渐锻炼他们的羽翼,让他们能真正地博击长空,引领世界。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我深知自己的知识远远不够,但是我所做的事情就是把孩子们引到大师的面前。让孩子们的童年生活更充实,更快乐。

职业关系到生存,而事业关系到生存的意义。生活的压力让我们很多人失去了快乐,每天忙于生计的人数不胜数。其实我们丢失了那些最重要的财富,例如对生活的惊奇感、使生活焕发诗意的想象力,源自感激生命的善良等等。

“小时候,幸福是件很简单的事;长大后,简单是件很幸福的事。”昨天放学时有位家长对我说:”老师,我真羡慕你,感觉你活得很潇洒。”我笑着对她说:“我现在活得很简单。能吃上饭,有工作做,教好我的课,让孩子们每天学有所获,掌握自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告诉他们如何做人,我已很满足了。”

幸福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让他感到快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能够靠它养活自己。

保持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为师为母,善良,丰富,高贵——这是令人怀念的品质,人之为人的品质。我将努力让孩子们学得更快乐,在校园的每一天过得更幸福。我还来得及。

在本书的第一节,周国平先生就拿出古今中外皆认可的有关教育的7条箴言,既然是教育箴言,应该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和学习价值。反复思考,确实让人有一种触动心灵只感觉,它们是:

1、教育即生长,生长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此论点由卢梭提出,杜威进一步阐述,教育即生长,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一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甚至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价值,每一个天性得到健康生长的人,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人。我们的教育真正目的就应该是促进一个人的健康生长,而不是用一个模子制造大量的仪器。教育的急功近利其实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劣习,最终使教育走向了它的反面。

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我们应该放慢自己的脚步,降低自己的期待,让孩子慢慢的成长,慢慢的长大。你会发现孩子们会给你很多的惊喜!

2、儿童不是尚未长大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长大了怎么怎么,为了将来不后悔,你应该怎么怎么样”如此等等。似乎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长大后的某些成就,完全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和当下意义。

书中写道: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是为另一个阶段准备。尤其是儿童期,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应该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给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的、有意义的童年,以此给他们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础。而今天,大人们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在名利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以后,同年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以怎样的方式现象出来。

尽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留给孩子一些除了学习意外地记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给孩子慢慢长大、享受成长的机会,对每一个人健康生活的构建,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3、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句话是西塞罗的名言。蒙田也说过: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语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是这个道理。教育就是应该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

我看后感觉很惭愧因为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看来,我的教育理念要好好提高了。

4、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听来似乎荒谬。如果说教育即生长,教育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事最好的环境?不外乎自由时间和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就是闲暇的意思,希腊人认为:学生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的发展其心智能力。

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老师讲的再好,说的再多,如果学习不学习,一切都是白费,所以老师的任务不是讲课多么好,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5、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这句话似乎平时听到过,今天才知道第一次出现是在爱因斯坦的文章里。其实有时候想一想还真是这样,我们在学校了学习的东西,似乎大都没有了印象,就连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没有太大的作用。而对我们有用的都是内化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似乎不是学习得到的,而是本来就是我们的。也许就像书上所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习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课堂上所学习的一切,必须内化为自己一部分才有实际意义,否则一切都会还给学校,没有实际意义。

《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精选多篇)[此文共7373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